按序依次为:贝利、马修斯、斯蒂法诺、普斯卡什、李惠堂
西方人为何如此高看李惠堂?看完他的威风史,相信您的心里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李惠堂本是广东五华人,1905年出生于香港。因为家境贫寒,也没什么可玩的,所以他从小最大的爱好就是踢球。
如果说球王贝利从小是拿猪尿泡踢狗练出的一脚好球技,那李惠堂则是
从树上摘柚子下来当球踢
,生生练出一脚好球感。
他16岁时,考入了当时足球运动比较普及的皇仁书院,在那里,他接受了较为系统的足球训练。之后更是加入了香港地区老牌劲旅南华队,司职
主力前锋
。
李惠堂在香港南华队
李惠堂球风硬朗正派,脚下功夫极深。他的射门技术令人眼前一亮,不管是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样的角度射门,他都能左右开弓,力敌千钧。在学院读书时,就曾经有过
中线怒射直接破门
的壮举。
如果说上帝关闭了一扇门,就必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户。那么,这一条定律在李惠堂这儿不存在。他不仅精通射门,就连盘带的各种小技巧也是烂熟于心。
一次,在与国外皇家海军球队比赛时,他从后场起步,带球连过五人,最后在禁区内从容起脚射门,轻松获胜。
1923年时,他就已经是地方足球队的队长。球队在他的带领下,十赛九冠,
对战国外更是保持了17年不败的骄人战绩
,放现在那是连做梦都不敢想象的。
李惠堂出道时被称为“球怪”,之所以有这么个称号,实在是因为他球艺娴熟刁钻,出神入化,常有惊人之举。
1923年3月,国外大阪远东运动会
在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上,李惠堂的一脚抽射,打在了国外守门员的脸上,当场就给这名国外守门员的脸开了染坊。之后更是无法坚持比赛,直接就被送入了医院。
要知道,国外人可是一直叫嚣武士道精神,如果不是伤势实在严重,是绝对不可能退场的。
最终,国外人以1比5的大比分败给李惠堂率领的我们队。当消息传回来内,上海的《申报》以“
我们足球铁军,堂堂十年连胜
”为标题发出一版专刊。
拿到冠军后的大合照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
李惠堂从“球怪”升华为“球王”。
这还不算,还有几次呢,他射门时,直接把球网给射穿。以至于后来,一些胆小的守门员看到他射门,甚至都会下意识躲避,可见他的射门到底有多“顶”。
远东运动会结束后的同年3月,18岁的李惠堂随南华去澳大利亚,与全澳冠军新南威尔士交手。
然而,这样的劲旅并不能给“球王”带来什么阻碍。
比赛刚刚开场5分钟,李惠堂就已经梅开二度,之后更是连中三元。一改世界对我们所谓“
东亚病夫
”的印象,令世人惊叹不已。
此战后,澳洲当局以金质奖章表彰他在这场比赛中的杰出表现,而香港当地报刊则以特大号标题来报道,并称李惠堂为“
亚洲球王
”。
欢呼的我们队
16年后,已经35岁“高龄”的李惠堂,在与马来西亚的比赛时,雄姿依旧,频频带球过人开弓劲射,最终以11比0的成绩大胜对手。其中,他一人就进了7球,又一次震惊了当时的足球界。
前面也说到,他在各项足球比赛中,
共射进1860多球
。
但只是这么一说,你可能没概念。我可以告诉你,截止今时今日,进球数超过1000个的,全世界不超过五位,而他便是其中之一。而当今足坛上声名赫赫的,强如梅西、C罗等人,更是连他的零头都没到。
1936年,他受邀带领球队去参加柏林奥运会。可是还没出发,李惠堂就傻眼了,光是路费就需要20多万,还不算其他住宿、杂费等。可是地方贫弱,并没有多余的钱可以支援他,他只能自筹资金。
参战国外奥运会的22名我们队球员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就要问了,李惠堂不是“球王”吗?身价应该很高啊,随便接几个策划,别说路费了,一路包机过去都行啊。
然而真不是。
那会儿地方对体育运动并没有现在那么重视,毕竟在一个连吃饱饭都成问题的时代,运动员作为一个不能提供生产力的职业,实在很难受到资本的青睐。
民国时期平民的生态
再加上民国时期,足球运动也不是一项平民运动,相反,这项运动耗资颇大。因为工业落后,几乎所有足球运动相关装备都要靠进口。
一双好一点的球鞋就要几十块大洋,一个比赛用球更是要几百块大洋。可是,一场比赛门票却只要几毛钱,球员每踢一场球,就只能领到两元钱的路费。如果想靠踢球养家,无疑是痴人说梦,更别说存款了。
民国时期的足球鞋、旅行箱
以“球王”之尊的李惠堂,平日里也要在静安寺的保险公司兼职养家,回到香港之后,更是跳槽去五华粮仓看大门。
就这么个人,你让他上哪儿筹集这20万路费?
怎么办?他不想就这么放弃,这不仅是他的荣誉,更是地方的荣誉!然而就在他苦思冥想时,一边的队友无意中说了句,实在不行咱们就
一路打过去
。
一语点醒梦中人,说干就干,当然打是不可能打的。李惠堂带着球员,提前两个多月出发,一路卖艺“表演”,挣路费。
足球运动员怎么“表演”?只能是踢球。
航程83天啊,他们沿途踢了27场比赛。
在船上时,他们只要一听闻哪里有球赛能打,他们就立即下船。
如果赢球,就可以多挣门票钱,所以,他们每场都是咬着牙玩命的踢。
27场比赛,
23胜4平,未尝败绩!
这你敢想吗?当时正值酷暑,东南亚一带的气温高达45度。他们休息就打地铺,吃饭就吃咸菜、喝白粥。你再看现在这个吃海参啊,住星级酒店啊,竟然都赢不了球。简直了!
最终呢,他们省吃俭用,终于凑够了参加比赛的20万港元。而这是来回的路费啊,他甚至没能力给抵达后的用度留下余地。可是临到出发前,他又把10万港元分给了地方队的其他项目。
看看当时的国足,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整个地方的奥运队。而李惠堂,在当时也被选为
地方代表队的旗手
。
李惠堂担任我们奥运代表团旗手
再想想今天的国足成绩这么差,还年收入百万千万的,稍微说说他们,他们还不乐意,动不动就要告这个、告那个的,不知所谓。
然而,钱是筹到了,但是人也累垮了。
当李惠堂带领的我们队到达柏林之后,已然疲惫不堪。不仅因为劳师以远,更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因为没有余钱,李惠堂他们吃不了好的,只能用咸菜白粥随便对付几口。可是就算这样,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这肚子里边没食,体力就恢复不上来,彻彻底底一个疲惫之师。
可是,奥运会给咱们安排的首场对手就是当时最强的国外队。那会儿的足球赛制还没有现在这么完善,不存在什么小组赛,上来就是淘汰赛,输一场就直接回家。
因为赛制的联系、也因为“球王”的威名,国外对这场比赛特别重视,甚至连女王都发来电报鼓励球员。
我们队呢,却
只能在最差的旅馆里住个通铺,除了窗户不透风、哪哪都漏风
。可是,这吃住能糊弄,训练可怎么弄呢?
有办法。
李惠堂带着地方队的队员们就在旅馆的房前屋后啊,找了块空地,
将杂草拔拔、石头清理一下,就这么开始了每日的战术训练
。
中英比赛前,我们队的合影
我们队的窘境在当地媒体的刻意宣扬下,早已成为街知巷闻的笑谈。面对这样寒酸的我们队,比赛的悬念似乎仅剩下我们队到底会输几个球?上万观众进场就为看看我们队的笑话。
可是当双方一交手,我们队的表现就让全场大吃一惊。只见我们队跑位灵活、拼抢积极,一时间,国外队门前那是险象环生。
柏林奥运会我们足球队阵容
突然,正在带球的队长李惠堂一个急停,抬脚就将脚下足球传中给了前方的孙锦顺。孙锦顺没有犹豫,迎球就是一脚。
“唰”的一声,足球应声入网。
可是,就在国脚们准备拥抱庆祝的时候,裁判却判罚了孙锦顺越位,进球无效!一个精彩的进球就这么被裁判吹掉了,国脚们那叫一个悲愤。
李惠堂没有自怜自艾,
他迅速冷静下来,一边拍手、一边大声疾呼,鼓励队友们振作起来继续战斗
。
很快机会就来了。下半场刚开始12分钟,由于对方后卫回防不及时,我们队制造了一个绝佳的射门机会。这一次,足球稳稳地落在了右边锋曹桂成的脚下,
没有越位
!
曹桂成的带球突破能力在队内也算是首屈一指,当时人送外号“飞将军”。
然而,就在全队都在期待曹桂成的表现时,他却在无人触碰的情况下,整个人扑倒在了地上。
这是怎么回事,假摔?
当然不可能。真实原因令人心酸。
连日来缺衣少食,加上长途跋涉,我们队员们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现在又经历了上半场激烈的拼抢,他们终于支撑不住了。
这时候的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足球从国外队的门前轻轻的滑过,而飞将军用手捶着地,哭的像个孩子。
此时比赛还剩20分钟,可我们队的体力已经彻底撑不下去了。国外队见势大喜,立即换上多名生力军,趁火打劫,以至于连进两球。
就这样,
这场比赛以0:2的比分惜败,我们队名列世界第9。
国内媒体的正面评价
但是,我们队顽强拼搏的表现却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赛场上却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
全世界的媒体都在盛赞我们队。西方的报纸分析认为:
我们的足球队水平,不输给欧洲的任何地方
。之所以输,完全是因为体力消耗过大,且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看顾所致。
之后,国外当局还邀请咱们国足去国外进行友谊比赛。
来的时候,有1000多国外球迷,到车站专门迎接咱们的我们男足;等走的时候,伦敦市长又专门设宴欢送。
期间,国外的阿森纳队曾以
8000英磅
的年薪挽留他,都被李惠堂婉拒。
足球无国界,但球员有祖国。
李惠堂与阿森纳球星埃里克斯·詹姆士合影
1938年,国外世界杯时首次给了亚洲唯一一个名额,就是咱们我们。可正当国足全力备战世界杯的时候,“七七事变”卢沟桥事情爆发了。
闻讯,
国脚们当即原地解散,直接从赛场冲向了战场
。
后来,这些球员们有的战伤沙场,有的远走他乡。而这其中有一位呢,活到了95岁,他就是谭咏麟的父亲,谭江柏。
抗日英雄、谭咏麟的父亲谭江柏
而当时刚刚伤愈的李惠堂则重披战袍,奔走在香港赈济内地灾害的赛场上,募集善款为祖国抗战作贡献。
1942年,汪伪政府为庆祝伪满建立十周年,打算立李惠堂为伪满的代言人。为此,专门拟派专机请李惠堂到南京和满洲各地巡演,并留任南京体育司长。
汪伪政府首脑,汪精卫
李惠堂不愿背叛祖国,做一个苟且偷生的小人,眼看专机将至,他收拾包袱连夜北上。为了掩人耳目,他率领南华队以访问澳门为由,借此逃离香港,返回广东老家。
此行可谓万般艰难。原本7小时的车程,愣是走了一个月。
当伪满政府得知李惠堂“失踪”,当即大怒,派出多支人马追踪,改“请”为“擒”。而李惠堂则靠着一路上各路友人相助,过五关斩六将,这才安然回家。
他的德行深受在桂林的李济深青睐,为此设宴款待,把酒言欢。
因为爱国,三度被老蒋驱逐。后担任新我们副领导
回到家乡后的李惠堂也没有闭门不出,从此退出江湖。他在维持生计之余,继续坚持他所热爱的足球。他先后组织建立起“五华”和“航建”两支足球队,到各地巡回比赛,大大推动了山乡体育运动发展。
1942年,因响应宋庆龄号召,已经退居二线的李惠堂再次复出,开展“
体育救国
”运动,举办义赛、义捐。他走遍了桂林、南宁、四川整个大后方,义赛打了
138
场,收入全部捐给因抗战伤难的战士家属、伤兵、孤儿之用。
抗战中的慈善义演
因此,他还被当时的老蒋授予“少将”军衔。
国外投降后,李惠堂返回香港。5年后,在与上海的友谊赛中,已经43岁的李惠堂依然宝刀未老,率领南华队接连攻入数球,以5比1的大比分战胜了上海队。
这场比赛,也成为了他的“挂靴”之战。
从1923年时的18岁代表我们参加远东运动会,到1947年作为队长的谢幕战,李惠堂在球场上奋战了整整25年。
这25年来,他
进球如麻,却从未受罚
,可见他体育道德之高尚。
虽然是少小离家,但他却从放弃过学习。已经44岁的李惠堂不仅能用流利的英语作演讲,更能写诗著书。他撰写的《足球经》、《足球规则诠释》,一度成为当时足球界的参考教材。
退役后,李惠堂获得了国际足联颁发的国际裁判证书,也成为我们体育史上第一位获得该资格的人。之后,他作为教练率领我们足球队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足球赛。
李惠堂教练(中排左二)率领我们足球队参加第14届伦敦奥运会
新我们成立后,抗日名将贺龙曾力邀李惠堂出任我们地方队男足主教练,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1965年,李惠堂由原亚足联秘书长一职,晋升为
亚足联副领导
。之后,又荣膺
国际足联副领导
,这至今还是世界足坛上华人享有的最高荣誉。
1979年3月,李惠堂在香港因病离去,享年74岁。
驰骋绿茵场25年,李惠堂
共获得包括“亚洲球王”在内的50多个荣誉称号和120多枚奖章。曾4次代表地方队参加远东运动会,并获得足球冠军。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他毅然投身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
他誓伤不当“亡国奴”,奔走相告、义赛筹款,共
募集善款百万元
之多,为祖国竭尽全力。
李惠堂与他获得的奖杯、奖牌合影
想想,如果这帮人活在这个年代,那该有多好啊。
而今我们的民族日渐强大,但赛场上却难见国足风采。期待国足奋起,早日恢复先辈荣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