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阿尔贝特,(https://xueqiu.com/1248054041/328348379)
要点
1、云手机产品进展与目标
发展历程与用户增长:移动云手机于2023年5月上线,2023年处于内部拓展客户的缓慢增长阶段,年底用户体量达1000万。2024年开发者大会上,移动董事长将云手机作为发展5G生态的重要载体,当年负责整体生态和用户体量运营工作,年底用户体量达3000万。2025年目标是将移动10亿用户中的1亿转化为移动云手机用户。
产品形态与推广方式:现阶段在做分省用户拓展,根据分省卡片套餐和用户集群运营不同人群,以集成云手机形态推进。部分分省如贵州以售终端形态铺用户,使用OPPO、中兴等低端或中端手机,打开后算力、流量和GPU等跑在云端。还通过长短视频定向流量与云手机集成、卡片集成等方式推进用户体量。
2、云手机合作厂商与套餐形式
合作厂商选择:移动更多与中低端手机合作,未选择华为是因其机子高端、价格无优势,且对于高端机竞争较大。目前贵州在选型,考虑用OPPO、尼康、中兴,前期中兴配合可能性较大。
套餐形式与定价:未来套餐可能在现有流量套餐基础上增加算力套餐,包含CPU核数、存储等,以送不同机型硬件,每月几十元,类似4G到5G过渡时买流量套餐送手机。目前云手机与分省卡品流量套餐结合,按不同分省有不同卡品集成,如湖南电信卡品、芒果卡品送会员提成和云手机,浙江以校园卡与宽带绑定推云手机。定价分三个档,分别为38元、68元、98元,适应不同用户等级,且分省有定价权。
3、云手机性能与技术相关
顶配套餐性能:98元顶配套餐能达到8核1080P,约一百多内存存储,性能相当于千元机。
算力采购与合营云:算力和存储主要由运营商采购,目前移动采购华为的ARM服务器(M57、鲲鹏服务器),采用合营云方案,即华为公有云,移动采购服务器。
网络信号影响:云手机对网络依赖较高,4G网络信号正常时体验流畅,弱网时体验受影响,但正常手机弱网体验也不佳。移动推5G便民化,弱网优化与5G基站布局有关,铺开后体验会改善。
4、云手机体验与隐私问题
体验方式差异:售终端形态是在营业厅买套餐送硬件,打开直接加载云OS系统;目前体验基于APP或H5方式,类似小程序,不同套餐体验在存储、安全性能等方面有差异。
隐私解决方案:对于C端用户,云手机登录需账号密码,有一定门槛;对于B端用户,做了隐私管控,包括APP管控、水印、防截屏等功能,根据用户人群需求设置。
5、云手机渗透率与推进计划
渗透率目标:2025年目标是将云手机用户体量普及到1亿,通过售终端、AI云手机等不同形态推进,还与豆包等合作推智能AI手机方向。
推进计划与时间节点:发售套餐带植入手机方案已在贵州2月份启动,但还需与硬件对接联调、开发、小规模试用等周期,今年前半年有望落地,其他分省看贵州进展再逐步推进。
6、云手机与AI结合及硬件要求
与AI结合方式:目前与AI结合更多从场景出发,以C端用户常规操作场景如办公、出行场景做助手方案推进,算力方面后续再考虑,从场景入手后再从算力节省和边缘调度集成AI。
硬件要求:对硬件本身要求不高,主要需一个好使的显示屏,CPU、GPU等跑在云端。续航方面,因对网络要求高可能降低续航能力,但选续航长的硬件可保持正常。在WiFi连接和5G通信能力上,云手机抓边缘信号,会在云手机和5G间做通道、边缘布局,体验比原硬件手机更好。
7、行业跟踪指标与其他运营商情况
行业跟踪指标:以移动发布的信息为准观测数据,因公司与华为不会公开更多数据,仅可能以营收年报方式公开公司自身情况。
其他运营商情况:联通和电信都有云手机布局计划,联通曾找过合作,但因运营商制度、流程和内部原因,推进没有移动快。
Q&A
Q:云手机产品目前的进展以及未来的产品形态是怎样的?
A:移动云手机于2023年5月上线,2023年处于移动内部缓慢拓展客户阶段,年底有1000万用户体量。2024年开发者大会后,云手机成为发展5G生态的重要载体,开始重点发展,年底有3000万用户体量。2025年目标是将移动10亿用户中的1亿转化为移动云手机用户,现阶段在做分省用户拓展。未来产品形态包括移动云手机、AI云手机;部分分省以售终端形态推广,如贵州考虑用OPPO、中兴、尼康等中低端手机,售价几百元,手机算力、流量和GPU等跑在云端;还有长短视频定向流量与云手机集成的卡片形式来推进分省用户体量。
Q:哪些手机厂商在参与云手机业务,具体情况如何?
A:参与的主要是中低端硬件厂商,每个分省选择的型号可能不同。如贵州在考虑用OPPO、尼康、中兴,目前选型中,前期使用中兴的可能性较大,因为硬件要做云手机集成。
Q:运营商推广云手机,手机厂商会有反对意见吗?
A:此前未与华为合作推移动云手机,一是华为机子高端,价格无优势,买专利套餐送手机不合算;二是高端机竞争大。但从生态和运营商角度,发展5G业务需用算力套餐推广云手机。目前移动更多与中低端手机合作,以送手机方案针对二三线城市对价格敏感的用户进行推广。
Q:云手机套餐未来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
A:现在是按每个分省的套餐结合的形式,将云手机与现有的分省卡品流量套餐卡体集合,以定向云手机的定向流量方案覆盖不同用户群体。未来可能在现有的流量套餐基础上推出算力套餐,包含一定的CPU、核数、存储等,以这样的形态搭配不同机型硬件,类似4G到5G过渡时买流量套餐送手机,现在是算力套餐送手机。
Q:云手机的定价方式是怎样的,超量是否要多交钱?
A:云手机分三个档次,分别为38元、68元、98元,每个档次对应不同的清晰度、存储和内核,以适应不同用户等级。同时会分省定价,根据每个分省的运营和卡品情况进行云手机打包,分省有定价权。对于超算力收费,目前算力套餐受终端限制,只有贵州开始落地,还没有确定方案;与卡品流量套餐结合的模式不存在超算力概念,按所选套餐来。
Q:98元顶配的云手机能达到什么样的性能?
A:能达到8核1080P,约有一百多的存储,性能与正常千元机左右差不多。
Q:云算力和存储主要由谁采购,采购的是什么?
A:主要由运营商采购,目前主要采购华为的ARM服务器,如华为的M57鲲鹏服务器,移动采用这些服务器构建合营云方案。
Q:云手机使用5G网络在性能上是否会有折扣?
A:云手机对网络依赖较高,从体验来看,在网络信号正常不是太差时,4G网络使用也很流畅,与正常手机一样。在弱网时,云手机体验会受影响,但正常手机在4G以下弱网环境体验也不太好。目前已做了一些弱网优化,但这与5G基站的普遍布局有关,随着5G布局铺开情况会改善。
Q:推出的全新产品是否要在小程序上登录,和现在小程序体验的产品在性能上是否有区别?
A:售终端形态是在营业厅买套餐送硬件,打开硬件后直接就是云手机,加载的是云OS系统,没有传统操作系统;现在体验的是基于APP或H5方式,类似小程序体验,不同套餐体验的版本在存储、安全性能上有差异,免费体验的是基础版、中等版。
Q:云手机隐私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案?
A:对于C端用户,云手机登录需要账号密码,有一定门槛;对于B端用户,已做了一些隐私管控,包括APP管控、添加水印、防截屏等功能,会根据用户人群需求来提供。
Q:运营商对于云手机渗透率有目标或指引吗?
A:2025年运营商想把云手机用户体量普及到1亿。目前除售终端外,也在做AI云手机,通过不同形态推进用户体量,待用户量上亿后布局生态,如5G基站等。
Q:2025年的目标是否包含完全植入的机器和小程序,完全植入的机器有目标吗?
A:2025年目标包含多种形式。完全植入机器没有具体目标,因为分省决策不同,各分省兴趣点和目标用户不一样,但指标是以云手机的体量来计算。
Q:发售套餐带植入手机的方案有具体时间节点吗?
A:贵州在2月份已启动,但还未推进。该方案需要先找到合适硬件,进行原手机与硬件的对接联调、开发,再小规模试用,有一个周期。今年前半年应该会落地,其他分省在看贵州进展,若顺利会逐步推进。
Q:云上的算力是否叠加了AI功能,与AI结合的情况如何?
A:目前与AI结合更多是从场景出发,以C端用户常规操作场景,如不同的办公场景、出行场景等做助手方案先推进。算力方面是后一阶段考虑的,先从场景入手,再从算力节省方面做优化,从边缘调度再到整个AI集成,这个时间可能相对更久,第一步是从用户和场景角度出发,再逐步深化。
Q:如果把手机里的硬件省掉,手机的续航能力会变强吗?
A:续航能力要看应用情况,相对而言不会更长,因为云手机对网络要求更高。不过在选硬件时会考虑选续航高一点的硬件,跑云手机时续航不会缩短很多,应该能保持正常。
Q:未来云手机硬件形态对哪些硬件会提高要求?
A:对硬件本身要求不高,有一个好用的显示屏就够了。因为系统、流量、信号、WiFi等数据都从云手机获取,CPU、GPU都运行在云端。但由于所有系统和能力运行在云端,会降低续航能力,所以会选择续航长一些的硬件。
Q:云手机是否没有本地存储,所有照片视频都存到云端?
A:是的,云手机里的系统是云端的OS系统,而非手机系统。
Q:云手机对WiFi连接能力和5G通信能力的要求会提高吗?
A:现在是云手机去抓取边缘的5G信号和WiFi信号,会在原来硬件手机的基础上体验更好。后续计划在云手机和5G这一块做通道、做边缘,布局边缘云来获取最近的信号源,让信号更好。
Q:如果未来想跟踪云手机行业的进展,有哪些指标或数据可以跟踪?
A:具体数据不太好确定,因为是以移动为主体推进,移动和华为不会公开更多相应数据。除非以营收方式通过年报等公开,但这只是公司情况,并非移动本身。观测数据可能要以移动发布的信息为准。
Q:联通和电信是否有云手机相关计划?
A:联通和电信都有相关计划,中国市场竞争激烈,移动从2019年开始布局,目前相对比较成熟。联通一直想做布局,曾找过合作;电信是自己在搞。但由于运营商之间制度、流程以及内部原因,推进速度没有移动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