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龙类的演化树
领导该项目研究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韩凤禄,参与研究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大学、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以及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
研究材料包括有隐龙(Yinlong)、辽宁角龙(Liaoceratops)和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这些恐龙都是在中国发现的,而且保存有立体状态的头骨,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扫描这三种恐龙的颅内,并且用三维建模软件重建颅内结构,然后分析它们的感觉和智力。其实关于这三种恐龙的颅内分析研究之前就已经进行过,相关论文和研究也都已经有发表,我之前的科普文里也有过介绍。
辽宁角龙的复原图
辽宁角龙的头骨素描图
隐龙的复原图
隐龙的头骨非常完整
鹦鹉嘴龙的复原图
鹦鹉嘴龙的头骨
综合研究分析表明,隐龙、辽宁角龙和鹦鹉嘴龙,尽管体型很小,但是都具有敏锐的感觉,这表现在:发育的嗅球表明嗅觉敏锐、明显的视叶表明视觉发达、较长的耳蜗管和长且高的前半规管表明听觉优异等等。除此之外,这三种恐龙的大脑相对于脑袋都很大,智力水平较高,超过了现存的大部分爬行动物,有研究甚至认为鹦鹉嘴龙具有复杂的社会行为,智力甚至能与霸王龙看齐。
隐龙的大脑和内耳扫描重建
辽宁角龙的大脑和内耳扫描重建
鹦鹉嘴龙的大脑和内耳扫描重建
作为参考物的晚期角龙类当然就是三角龙,相关资料由参加项目的美国古生物学家凯瑟琳·福斯特(Catherine Forster)提供,他自从1996年就开始研究三角龙的颅内结构,至今已经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并且得出了重要结论。与恐龙的早期角龙相比,三角龙的颅内结构却显示它在听觉、嗅觉上都有退化,只能听到较低频的声音,掌管运动灵活性和身体平衡的小脑绒叶也不发达,智力上也不如前三者!
为什么角龙类在演化中光长个子不长脑子呢?这很可能与其所处的生态位和生活习性相关,以隐龙、辽宁角龙和鹦鹉嘴龙为代表的早期角龙类体型都很小,很容易成为其他食肉动物的猎物,所以它们必须具有敏锐的感觉以提前发现危险,同时也锻炼了它们的智力。随着体型的不断增大,角龙类要面对的威胁变少,逐渐成为所处生存环境中的主宰者,因此感觉退化,智力也出现了下降。与之相关的就是研究中提到的,三角龙的脑袋远没有原始角龙类灵活,更多是做出向下倾斜的动作,为的是取食和展示大脑袋上的尖角的头盾。其实大型角龙类的这种退化是对于环境的适应,而且与前辈相比,它们已经成为白垩纪末期北半球(特别是北美洲)最兴旺的大型植食性恐龙类群啦。
四种角龙头骨姿态及内耳结构
三角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
研究的部分角龙脑容量、商值、体重等对比
这项研究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对于重新认识演化规律与模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也打开了我们的头脑!
研究论文:
Endocranial morphology of three early-diverging ceratopsian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behavior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endocast in ceratopsians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图片来自网络及论文,侵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